一、2010年度工作总结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与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2010年度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学术交流工作
1.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主办,南昌大学承办的“第六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于2010年8月4日至8月10日在江西南昌成功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及中国的235位神经科学家及学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参会PI共提交摘要54篇,墙报展示53份。本次会议立足于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并突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在神经发育、学习记忆及突触可塑性、神经性疾病、神经再生和干细胞、感觉系统、离子通道、神经计算、药物成瘾及精神疾病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会议达到了促进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的合作、交流和友谊,促进中国神经科学事业发展的目的。
2. 成功承办了“第八次中国科协论坛-脑的高级认知功能”(8月,南昌)。本次论坛的首席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郭爱克院士,执行主席南昌大学李葆明教授,同时邀请了28位国内外专家参加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上就脑高级认知功能的一些非常重要且在我国已经开展研究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今后如何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单位和专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搭建了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宽了研究思路,为建立长效的交流机制奠定了基础。论坛着重研讨了神经系统疾病与脑的高级功能以及基于灵长类动物的脑高级功能的研究,促进了国内脑功能研究信息的交叉融合,为这一重要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10月16至17日,“阿尔茨海默病(AD)最新研究进展小型学习研讨会”在苏州太湖长沙岛顺利召开。研讨会就1)AD相关蛋白APP在铁离子转运中的作用;2)载脂蛋白APOE4在AD和AD动物模型中对于神经发生和脑认知功能的影响等最新进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对探索AD治疗中有机锂化合物的初步实验成果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其应用前景。讨论会达到了促进各单位交流,以及对AD发病机理和治疗研究展开密切合作的目的。
4. 各分会情况
神经胶质细胞分会:
神经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分会:
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
突触可塑性分会:2010国际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学术研讨会(ISSTP)于2010年5月15日-16日在杭州顺利举行。大会采用美国Gordon会议的模式,邀请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美国、加拿大及韩国的150位科学家出席,共安排了28个大会报告,涉及突触传递及可塑性研究的各个领域。
感觉与运动分会:11月在东西方疼痛会议上举办了“疼痛基础科学:面向临床的新挑战”研讨会。
组织海内外40几位学者参加编写英文专著疼痛章节。
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首届脑成像与神经科学技术会议于2010年4月23日-25日在重庆召开。本届会议邀请到了fMRI技术奠基人Seiji Ogawa教授等三位国际著名学者做大会报告,并组织了26名国内一流学者做了多模态技术、疾病影像学、动物影像与电生理方法、分子细胞技术与应用和认知成像五场专题报告。本届会议参会人数超过400人,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会议促进了脑成像等神经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同行科学家间的友谊和密切合作,并探讨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对策。
计算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分会:3月举行了367次香山会议“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计算神经科学”暑期班;参与组织了2010年7月在苏州举办的“冷泉港计算神经科学暑期班”;10月主办了第10次中日韩神经生物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计算神经科学”冬季班。
神经內稳态和内分泌分会:
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无
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
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七届全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术会议(5月,上海)。积极筹备第19届WFN世界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学术会议(2011年12月11~14日在上海举办)
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该分会的第七届全国学术会议于8月在四川成都举行。参会代表人数为七届之最,达到50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280篇。学术交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讨论热烈。同时继续了“博士论坛”、“专题交流”等具有特色的交流项目,使之成为展现近年我国精神神经科学研究新成就、学术气氛浓厚、信息量大的一次盛会。
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参与组织了9月10日-12日在山东济南第九届全国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年会召开。
(二)继续教育工作
1.3月在西安建国饭店召开颅脑损伤学习班。共有700余名来自全国神经外科学专家学者参加。
2.4月在北京与骨科学会共同举办微创神经外科和脊髓脊柱疾病研讨班,500余名医师参加。
(三)科普工作
1. 针对社会进入老龄化,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科普教育。如老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血管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每年在4月11日和9月21日分别举行“世界帕金森病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活动。具体形式可以有:(1)课堂讲课;(2)新闻媒体发表科普文章;(3)科普杂志刊登短文;(4)广播电台直播回答市民感兴趣的问题;(5)为病人义诊。
2. 出版科普读物:《颅脑外伤防治指导》(军医出版社)和《走进“人体司令部”轻松面对脑肿瘤》(人民卫生出版社)。
(五)组织工作
1. 四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月27日在郑州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2011年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的事宜。会议上还审核“2010年度赛诺菲-安万特中国神经科学优秀学者”候选人资格,讨论是否增设“神经创伤与修复分会”以及讨论了张香桐基金会委托我学会评奖的事宜。
2. 四届四次理事会议于11月27日在南通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2011年学会换届的事宜,会上成立了换届领导小组并确定了换届原则,会议决定将扩大理事规模。
3. 经学会近两年来的努力,于2010年10月与张香桐基金会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了《张香桐基金会委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管理基金的进一步募集、评奖和颁奖的协议》。
二、2011年度工作计划
1. 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时了解和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优秀科技工作者参加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活动,扩大和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声誉和地位;按照国际水准举办学会的学术会议,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学者参会并做学术报告;积极申办和争取国际组织的重要学术会议在我国召开,自主举办和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第四届亚太地区疼痛会议(5月,上海);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8月,郑州);
第九届国际疼痛会议(10月,上海)。
2. 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加强联系,特别是挂靠单位各科研院所的联系。对进一步提高学会及挂靠单位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要认真办好学术期刊,探索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现途径,推进编委会和审稿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4. 努力协助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规划。
5. 搭建科技咨询和科普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设立相关科技成果奖项、开展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组织研究发布重大科技进展等。
6. 搭建会员服务平台,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设立相关的科技人才奖项,评价和举荐人才。为会员定期提供学术和活动信息,吸引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7. 强化经营理念,增强服务能力。发挥科技社团特点,大力倡导经营理念,促进科技社团非营利营销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科技社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