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2013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在做好品牌学术交流重点工作的基础上,突出了一大宗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同时,学会在理事会的带领下,不断创新发展,探索新的出路,在响应中国科协积极承接政府职能等社会服务的号召下,学会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开辟了学会的新纪元。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学术会议
2013年9月19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北京军区附属八一脑科医院院长文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常彦忠主任、曹河圻处长、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秘书长何士刚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共邀请到11个大会报告,包括张香桐纪念讲座、吴建屏纪念讲座、赛诺菲神经科学青年学者报告、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报告等。为纪念学会创始人暨首任理事长吴建屏院士,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设立吴建屏纪念讲座。此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在开幕式上为前任理事长路长林教授颁发了特殊贡献奖。同时,在开幕式上学会理事长及副理事长给六名学会的荣誉会员颁发了荣誉会员胸章,以纪念其为神经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本次会议共邀请到35个小型研讨会。本次会议增设了神经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脑损伤与修复等多个临床的小型研讨会。本次会议规模近2000人。展厅的墙报学术质量也接近国际水平。共评选出14篇赛诺菲优秀会议论文奖,9名张香桐优秀论文奖,2名Olympus Travel Fellowship。

承接政府职能——社会化服务
2013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承接政府职能,申请到民政部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农村地区晚期癌痛的社会服务示范项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以学会理事单位、国家卫计委“常见肿瘤规范化诊治试点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依托,由新华医院癌痛转化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学会副理事长吉永华教授担任负责人,研究所所长丁罡主任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学会组织建立了项目专家评审团,对活动预案、申报、实施计划、中期汇报,终期汇报进行评估审核,严格把关此活动的进展。该项目分四步开展:1. 组织崇明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癌痛诊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 在医院门诊、病房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舒缓疗护、健康体检、大型义诊等活动;3. 定期组织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及上海市区的肿瘤专家开展医疗下乡(进社区)活动,为部分癌痛患者提供长期医学救助服务,为经济条件较差的终末期患者适当提供抗痛药品;4. 建立病历电子化信息平台,开发癌痛的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为距离较远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发放移动终端及通讯支持,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本项目累计组织癌痛规范化诊疗系列讲座8场次,培训人员达800余人次。此外,项目组为崇明地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家医疗机构提供癌痛知识在线学习的硬件设备。为各级医疗机构的1000名一线医护人员,提供24h医学频道在线学习账号。深入崇明地区疾控中心、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临终病房8次,了解基层医院癌痛规范化诊治水平,组织癌痛知识培训。项目组组织崇明地区及上海市区的肿瘤专家下乡进社区,年服务岛上肿瘤患者近300人,累计受益1000余人次。该活动得到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报道的宣传。截止目前,全国各类媒体共发布项目相关报道35次,其中包括上海政务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东方网、文新传媒、健康报等诸多权威媒体。

国际合作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CNS)与欧洲神经科学会(FENS)联合设立CNS-FENS Young Research Exchange Support Program,一年共计资助6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12月12日,秘书长何士刚教授、常务理事吉永华教授、郑平教授、周江宁教授应邀赴斯里兰卡访问了其高校——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大学和佩拉德尼亚大学。最后,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中国与中国瑞士科学技术合作机构(SSSTC)合作,启动支持了一系列双边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及中瑞双方的合作研究项目。2013年10月18日-19日在上海召开“中瑞踏步石系列研讨会”癌症与脑疾病专题的第二次会议,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中国与瑞士科学家在癌症与脑疾病研究方面擦出火花,并以此为“踏步石”,推动相关行业的转化应用和学科交叉。6月30日~7月3日,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主办,由河北医科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国际离子通道大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会议规模500人。内容涵盖了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通道的门控机制、通道功能的调节及可塑性、通道对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等。

学会建设
4月14日,学会在杭州召开五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会议针对“2012-2013年度赛诺菲中国神经科学优秀学者”奖评选公示的过程中出现实名举报的问题,讨论并明确了学会今后此类事宜的举报流程和处理程序。9月21日,学会在北京先后召开了五届三次理事会和五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会议总结了2013年第十届全国学术会议的情况,同意成立神经科学影像分会和增补海外理事。11月3日,学会在浙江召开了五届六次常务理事会,重点考察了2015年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年会的会场,确定了召开时间为2015年9月20日~23日。
2013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共申请到中国科协4项项目经费,学术交流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党建强会”项目1项,学会自身建设项目1项。同时,申请到民政部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1项。
2013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和所属分支机构发挥学科优势,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共12次,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占59%,共2150人参加,境外专家学者达500人,交流学术论文373篇。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个人会员总人数达5778人,比2012年增长了20.7%。

党建强会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与所属的挂靠单位的兄弟学会建立了联合党支部,今年申请到中国科协“党建强会”计划“十百千”特色活动项目。各学会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学会自身业务开展一系列的帮扶救助活动,如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搭建惠民服务平台、庆祝建党92周年。

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
12月13日,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等7家学会借助中国科协2013年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联合举办了以“转基因与人类生活”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活动分为转基因知识大型展览,参观上海市生物转基因科普教育基地及上海交大生科院转基因技术相关实验室参观等内容。

继续教育
2013年10月12-13日,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科研伦理学和神经科学前沿学习班》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治道楼808会议室如期举办。本次学习班的培训专家分别是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J.Zigomond教授和他的助手Beth A.Fisher女士,来沪为国内的年轻科研学者们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他们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渊博的伦理学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幽默亲和的讲话方式,深深的吸引了前来接受培训的学员们。学员们作为各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爱好者,对如何“搞科研”、如何认识科研行为中的是与非、如何进行严谨且不超出伦理标尺之外的科研论文写作、如何处理科研成果的分配、如何进行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的处理、如何定义和评论科研工作中“学术造假”这一敏感的话题,均与Michael和Beth进行了热烈的思考和探讨,学习期间,学员们和两位培训老师之间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观点交流,课堂上时而争辩激烈,时而笑语满座,气氛十分活跃。

总的来说,2013年是收获的一年,是创新的一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正展示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奔向美好地未来。

2014年计划:
1. 做好第八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继续维持学会的品牌会议
2. 继续申请民政部的社会服务试点项目,将承接政府职能的创新工作推广并持续下去
3.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IBRO School的进程
4. 继续申请中国科协的各项项目及工作,做好民政部和科协分配的任务
5. 继续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做出创新,做出亮点
6. 做好2015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暨FAONS年会的筹备工作
7. 开展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周年庆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