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学会在理事会的带领下,各个分支机构的配合下,不断创新发展,探索新的出路,在响应中国科协积极承接政府职能等社会服务的号召下,学会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开辟了学会的新纪元。

品牌学术会议——第八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主办,苏州大学承办的“第八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于2014年6月24日至27日在苏州成功举办。在大会主席的辛勤组织下,共邀请到来自美国、加拿大及中国的52位海内外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做精彩的大会报告。这些报告均由大会主席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明国立教授,美国普渡大学史日立教授,苏州大学徐广银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商讨邀请,各位专家均是讲授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保证了会议的高品质学术质量。本次会议立足于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并突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在神经发育、学习记忆及突触可塑性、神经性疾病、神经再生和干细胞、感觉系统、离子通道、神经计算、药物成瘾及精神疾病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会议凝聚了来自海内外的华人神经科学家约300人,共收录墙报54篇。会议期间还组织了两组评委(共6人),对本次参会的学生墙报进行了现场评选。来自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和苏州大学的6名研究生获得了本次会议的优秀墙报奖。会议达到了促进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的合作、交流和友谊,促进中国神经科学事业发展的目的。
最后,经参会代表举手表决2016年会议在安徽举行,2018年会议将在青岛举行。

承接政府职能——社会化服务
继2013年我学会承接了“民政部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农村地区晚期癌痛的社会服务示范项目”,今年我学会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承接政府职能。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以学会理事单位、国家卫计委“常见肿瘤规范化诊治试点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依托,由新华医院癌痛转化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学会副理事长吉永华教授担任负责人,研究所所长丁罡主任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学会组织建立了项目专家评审团,对活动预案、申报、实施计划、中期汇报,终期汇报进行评估审核,严格把关此活动的进展。该项目分四步开展:1. 组织崇明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癌痛诊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 在医院门诊、病房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舒缓疗护、健康体检、大型义诊等活动;3. 定期组织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及上海市区的肿瘤专家开展医疗下乡(进社区)活动,为部分癌痛患者提供长期医学救助服务,为经济条件较差的终末期患者适当提供抗痛药品;4. 建立病历电子化信息平台,开发癌痛的智能化自我管理系统,为距离较远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发放移动终端及通讯支持,提供远程诊疗服务。5.向全国推广项目成果。本项目累计组织癌痛规范化诊疗系列讲座8场次,培训人员达800余人次。此外,项目组为崇明地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家医疗机构提供癌痛知识在线学习的硬件设备。为各级医疗机构的1000名一线医护人员,提供24h医学频道在线学习账号。深入崇明地区疾控中心、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临终病房8次,了解基层医院癌痛规范化诊治水平,组织癌痛知识培训。项目组组织崇明地区及上海市区的肿瘤专家下乡进社区,年服务岛上肿瘤患者近300人,累计受益1000余人次。该活动得到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报道的宣传。截止目前,全国各类媒体共发布项目相关报道35次,其中包括上海政务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东方网、文新传媒、健康报等诸多权威媒体。

学会自身建设
2014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共申请到中国科协5项项目经费,学术交流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党建强会”项目1项,管理制度改革基础培育工程项目1项。此外首次申请到新观点新学术沙龙项目及神经外科发展研究项目。
中国科协第87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2014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新靶标高峰论坛,于8月22-23日在上海召开。本次沙龙的领衔专家有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以政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建枝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钟春玖教授。沙龙围绕着“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损害机制研究进展及当前诊治靶标的价值和不足之处”、“脑糖脂代谢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特征作为诊治新靶标的潜在价值”、“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识别和防治”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受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获批“学科发展研究2014-2015”,编著“神经外科学学科发展报告”项目,项目开题会与8月1日在杭州召开。学会理事长段树民院士担任项目顾问,赵继宗院士、周良辅院士、周定标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出席开题会议共有国内神经外科权威专家等40余人。赵继宗院士和周良辅院士作为本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做了项目规划和任务安排。最后,在秘书长何士刚教授的组织下,各位参会专家就“神经外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编写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最终会议确定了编写目录、任务分工和时间表,取得了圆满成功。
2014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所属14个专业分会挥学科优势,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共12次,如:疼痛的神经生物学博士论坛(感觉运动分会);中国神经病学论坛暨阿尔兹海默病学术会议(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2014 CSNP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国际神经疾病大会暨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学术研讨会(突触可塑性分会)等等。

继续教育
2014年10月12-13日,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科研伦理学和神经科学前沿学习班》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如期举办。本次学习班的培训专家分别是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J.Zigomond教授和他的助手Beth A.Fisher女士,来沪为国内的年轻科研学者们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他们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渊博的伦理学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幽默亲和的讲话方式,深深的吸引了前来接受培训的学员们。学员们作为各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爱好者,对如何“搞科研”、如何认识科研行为中的是与非、如何进行严谨且不超出伦理标尺之外的科研论文写作、如何处理科研成果的分配、如何进行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的处理、如何定义和评论科研工作中“学术造假”这一敏感的话题,均与Michael和Beth进行了热烈的思考和探讨,学习期间,学员们和两位培训老师之间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观点交流,课堂上时而争辩激烈,时而笑语满座,气氛十分活跃。

国际合作
2014年1月,与日本神经科学学会合作,我学会承担了推荐Travel awards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 Neuroscience Society (JNS) 。我学会组织了9位评委对49份申请材料进行了评审选拔,最终向JNS推荐了6名获奖者。
7月,学会参加了欧洲神经科学联盟组织的FENS 2014 Forum,首次以学会名义参加国际系列学术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宣传我学会及2015年会,同时学习了先进办会理念和技术,希望能运用到我学会2015年会上。

科普活动
5月,我学会联合挂靠单位组织了“转基因科普的困境和对策”的公众科普活动。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2015.10.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