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在第五届理事会的带领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创立学术交流品牌,带领学会走向国际。不断深化改革,自我完善,发挥行业优势,承接政府职能,全面服务社会,较好地发挥了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推动神经科学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创立品牌

1995年成立至今,弘扬创造精神,坚持开拓创新,促进学会交流,一直坚持将学术交流活动作为重中之重,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打造出我学会的品牌会议。

1.两年一次的全国学术年会
自创立以来,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年会,本届理事会共举办两次年会。2013年北京年会达到了顶峰,会议规模超过1800人(每次增加20%),小型研讨会35个(增加50%),收录近900篇摘要。不仅学术质量、国际化程度、组织水平越来越高,而且会议活动越来越丰富,会议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以及海外的研究学者、临床医生和企业同仁的共同参与,已成为我学会学术交流、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科技奖励、自主经营的重要展现平台,也是作为基础学科学会之根本的重要品牌会议。

2.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
自2000年开创了海内外神经科学家研讨会(Symposium for Chinese Neuroscientists Worldwide),一路成功走过了合肥(2000年)、成都(2002年)、广州(2004年)、昆明(2006年)、长沙(2008年)、南昌(2010年)。本届理事会分别在西安(2012年),苏州(2014年)成功举办两次,会议规模约400人,收录稿件200多篇。SCNW的成功举办,不仅是高质量(会议主席负责制)、高层次(限PI及博士生以上参加)的学术会议,更主要的是建立了国内外华人科学家的联谊。吸引国外人才回国建设,引进国外新的会议管理方法,提供国内优秀学生出国深造的机会等。SCNW已走过15年,也成为我学会必不可少另一品牌会议。

3.分会会议
学会下设15个专业分会,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会议10多次,已形成较有规模、系列会议或成为分会年会的有:国际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学术研讨会,国际离子通道会议,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年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年会等。这些会议对推进脑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高级活动的认识,揭示脑重大疾患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防治对策等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

二、走向国际

1.国际合作
2011年7月,与美国神经科学学会首次合作,在北京举办了有关学术道德和学术交流技巧的讲习班;2011-2015年会上,与美国、日本神经科学会合作,设立CNS-SFN、CNS-JNS小型研讨会;与日本神经科学会相互设立Travel Fellowship资助项目;与欧洲神经科学联盟设立“青年学者交换”项目;推荐优秀学生参加亚太神经科学联合会年会;每年组织“IBRO Neuroscience School”。2014年7月,学会首次参展FENS 2014 Forum,在国际舞台上对学会做了宣传,同时学习了国际标准的办会理念。

2.国际会议
本届理事会期间,共举办在华国际会议10余次。

序号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规模
1 第四届亚洲疼痛研讨会(4th APS) 2011.05 上海 100人
2 第九届国际疼痛研究组织研讨会(9th IASP) 2011.10 上海 100人
3 第三届海内外华人离子通道大会 2011.05 上海 115人
4 2012国际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学术研讨会 2012.04 重庆 300人
5 国际神经科学前沿论坛 2012.08 南通 150人
6 小脑基础和临床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09 杭州 200
7 第四届国际离子通道大会 2013.10 石家庄 500
8 中瑞踏步石系列研讨会 2013.10 上海 100人
9 中加神经科学研讨会 2013.07 重庆 300人
10 第九届亚大视觉国际大会 2013.06 苏州 400人
11 国际神经疾病大会暨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学术研讨会 2014.06 武汉 200人
12 第四届国际神经再生高峰论坛、第九届国际再生论坛、第六届脊髓损伤治疗与临床试验国际交流会 2014.09 南京 300人
13 亚大神经科学联合会2015年会 2015.09 浙江 2000人

3.国际组织后备队建设
2013年,学会加入了亚大神经科学联合会(FAONS)。学会理事长段树民院士和秘书长何士刚教授分别担任亚大神经科学联合会的主席和秘书长。2015年,学会推荐常务理事陈应城教授竞选IBRO国际脑研究组织秘书长。2015年竞选2019年国际脑研究组织年会的在华举办权。2011年-2014年我学会理事单位与IBRO联合在山西、西安、南通、苏州等地共组织了四期“国际脑研究组织亚太区神经科学研讨班”,培养了大量青年神经科学后备军。

三、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决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2013年,国务院部门首批取消、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有不少和科技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学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且拥有无可争辩的学术权威性。因此,科技团体被明确认为是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一个重要选择,这是国家对科技团体的认可,更是对科技团体的要求和期望。我学会以此为契机,认清自己,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探索参与到政府职能转移过程中来。
自2013年起连续三年我学会联合上海市崇明新华癌痛转化研究所,成功申报并执行了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农村地区晚期癌痛的社会服务示范项目”。该项目已经从上海周边的农村成功推广到江西、浙江和新疆,目前正在向西部地区推广试点,为以后在全国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学会从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科普宣传,专家服务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本项目每年累计组织癌痛规范化诊疗系列讲座8场次,人员达800余人次。此外,每年项目组为地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家医疗机构提供癌痛知识在线学习的硬件设备。每年为各级医疗机构的1000名一线医护人员,提供24h医学频道在线学习账号。每年深入地区疾控中心、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临终病房8次,组织癌痛知识培训。肿瘤专家下乡进社区,年服务岛上肿瘤患者近300人,累计受益1000余人次。截止目前,全国各类媒体共发布项目相关报道35次,其中包括上海政务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东方网、文新传媒、健康报等诸多权威媒体。
我学会每年3月21日、4月11日和9月21日通过课堂讲课、科普杂志、新闻媒体宣传、为病人义诊等方式,分别举行“世界帕金森病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世界睡眠日”;等科普活动,年受益群众约800人次。联合生科院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转基因与人类生活,组织会员参加《全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竞赛》。学会每年举办癌痛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活动12次,受益1300余人次;印制并发放《癌痛患者教育读本》2000余册,健康宣教单页4000余份。2012年-2014年由学会组织专家推荐出版的科普书籍3本,发表SCI科普文章5篇,中文科普短文18篇。其中顾凡及教授编写的《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获得2015年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奖(图书类)”佳作奖。此外,学会网站专设科普园地,网站内容源自学会各理事,期刊和热心会员,由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审核后发布。

四、学会期刊
会刊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NB)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我会共同主办。2011年10月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Neuroscience Citation Index,Biological Abstracts(BA),Biosis Previews(BP) 收录。在2012年6月公布的2011年度JCR,NB获得首个影响因子(IF)为1.311,其后,IF从2012年度的1.365提升至2013年度的1.832,再提升至2014年度的2.509,一直是我国神经精神学科中入选SCI的IF最高的期刊。
NB继承《中国神经科学杂志》,早先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IM)和荷兰医学文摘(Excerpta Medica, EM)收录。2007年,NB又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pubMed、荷兰《斯高帕斯》(Scopus)、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Copernicus)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录入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2008年起与Springer出版社合作,全文电子版纳入SpringerLink数据库。2009年起又与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合作在国内独家发行电子版。2011年-2014年共出版4卷24期,3150页,发表文章314篇,其中研究论文159篇;综述134篇;其它21篇;其中含有国外作者署名稿件约占40%;总收稿数900余篇,总退稿率约为66%;总印数12400册,总发行数约8000册。2011-2014年在Springerlink总下载量为119298次,仅2014年就为46284次;2012年以来,每年分别聘请专家作为客座主编,组织出版2-3期某研究领域学术专辑,截至2014年底,已经出版专辑7期。此外,2011年、2013年还为我会编辑出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九、十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光盘,供大会使用。
NB在主办单位的关心指导下,在段树民主编和17位副主编及编委和编辑部同仁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年的学术影响力逐步上升,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最优秀的神经科学类期刊,已经迈向了国际学术期刊舞台。期刊自身也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入选“2012、2013、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年,在全国175种期刊中排名第50位,在其中97种英文期刊中排名第38位,较2013年有了较大提高;荣获2014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在2013年度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中获优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协“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国际化出版人才”项目15万元经费支持;2014年获得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项目“加快Neuroscience Bulletin国际化发展”的20万元经费支持。

五、会员服务
针对不同层面,挖掘多种渠道自主设立了八个项奖励。不同渠道:受基金会委托(张香桐神经科学研究生论文奖),联合企业设奖(GSK明日之星),与国际组织联合(欧洲神经科联盟与我学会青年交换生资助项目)。不同层面:杰出科学家(赛诺菲优秀学者,2009年获奖者王以政研究员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技术奖),青年科学家(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2009年获奖者徐天乐教授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获奖者王韵教授担任2014-201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组长;),学生(奥林巴斯差旅资助)。不同形式:墙报奖,差旅资助,奖学金等。其中,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和张香桐神经科学研究生论文奖是业界内权威较高、影响力做大的重要科技奖项。
我学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每年组织“神经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主要内容涉及本科生、研究生、第二课堂等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和学生培养。每年10月,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举办“科学伦理学和神经科学前沿学习班”。其他各分会每年也举办多种培训班,如“神经科学与生理学实验和研究技术培训班”、“第二届全国光遗传技术培训班”、“国际神经化学学习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设置研讨会”等。此外,我学会每年均举办的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本届共举办四次,受益会员为800人。主题分别为“加强学科道德和学风建设”,温馨的家-“望”子“成龙”,“转基因与人类生活”,“转基因科普的困境和对策”。
为了加强与会员沟通和提高服务效率,我们还更新维护会员库,建设会员数字平台,定期发布学会简报、重要通知等学术交流信息,了解会员需求;建立会员互动论坛,提供会员线上交流平台;建立在线会议系统,实现会员网上注册、缴费、投稿,方便会员参加活动;建立在线联络工作群组,方便秘书处与会员单位联络员沟通协调。

五、自身建设
本届理事会按照章程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两次常务理事会,共召开4次理事会和8次常务理事会。学会目前拥有会员3383名,缴费会员2923名,会员缴费率达80%。
为了有利于会员行使选举权,提高会员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本届理事会积极探索民主选举制度,研究差额选举的具体实施方案,现已经实现理事候选人差额选举。健全民主生活,发扬学会民主,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并且也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会员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我学会定制了《理事、常务理事的权利和义务》和《理事会制度》,规定了届中增补理事、常务理事的规定。对其参加活动、出席理事、常务理事会议和对重要事宜的反馈响应,建立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动态管理和罢免制度。
学会现有5个工作委员会和15个专业分会。2012年,在现有的《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任免制度》、《分支机构负责人换届选举以及增设分支机构的制度》。
学会的独立发展必须要有经济保障。我学会自2011年换届后,在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带领下一直开源节流,努力积累学会资产。
2014年底学会净资产较2011年换届前增长了45.6%。近年来在学会秘书长的带领下,开始探索学会经营发展机制,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承办学术会议,制定会议实施管理规定,增强市场化意识。

以上是本届理事会取得的主要成绩。我们有决心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充分发挥理事会的集体智慧,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改进方法,进一步振奋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团结依靠广大会员, 坚持“以会员为本”的宗旨,努力使学会工作有更大的发展、更大的进步。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2015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