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6年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思广益,在全体会员的共同支持下,学会演奏了华丽的乐章。

一、组织建设
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学会全面改进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深入推动学会改革创新和能力建设。
管理方式:学会设立了不同层次的会议议事制度。理事长办公会议、秘书处工作会议、常务理事及分会主任扩大会议和理事会。重大事项首先在理事长办公会议讨论,取消之前理事长或者秘书长的“一言堂”的机制。大大提高学会的决策效率,有效规避决策失误的风险。同时,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调动广大分会的力量为学会服务,调动各位理事长的积极性。今年共召开四次理事长会议,两次常务理事会,两次理事会。
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内控制度,完善报销审批财务制度;严格管理印章和法人证,规范使用印章。通过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下属分支机构管理规定》,规定学会的各分会务必在学会年会上设立分会场,以及对分会的财务作出严格规定,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统一管理。
今年,学会21个分会全部完成换届,上报组织机构。并且,学会新成立了三个分会。
会员管理:每个新成立的分会首要条件为至少发展200名会员,方可有资格申请成立学会分会。在今年的年会上,学会一方面实施会员优惠政策,吸引会员;另一方面,新增了学会的官方微信,可以手机加入会员,增加入会的新途径,大大增加了会员人数。同时,学会各项奖项评奖和各类免费的科普、培训班等活动限定会员方可参加。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会2015年会员人数6000人,目前已发展到8000多人。

二、学术交流
品牌会议:我学会两年一度的品牌学术交流会议——第九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SCNW2016)在安徽合肥隆重开幕。九九归一,今年第九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重回合肥,迎来了400人的热烈场面,其中PI达到140人,海外代表50人。会议共设置8大专题,包括神经发育,神经环路,神经疾病,认知与行为,计算神经科学等领域,分别对不同领域的热点和最新进展做出精彩报告和细致讨论。会议还设立了展览会,一部分是墙报展示,一部分是企业展示,本次共有128个墙报展示,26家展商参加展览。同时,会议设立优秀墙报奖,8名专家针对其墙报的学术质量、交流能力和制作水平综合打分,最终从26名参评墙报中评选出6名优秀的墙报。获得中国科协综合学术交流活动项目资助。
高端前沿研讨会:3月22-23日,“非人灵长类脑科学未来发展态势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由先进院主办,先进院-MIT麦戈文联合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承办,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境内外200多名非人灵长类脑科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领域等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会。此会议获得中国科协高端专题学术交流活动项目的资助。
系列会议:
2016年4月28日-29日,由中国神经科学会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及浙江大学共同主办,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具体承办,由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和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协办的2016年度离子通道青年学者论坛会议于在杭州紫金港国际大酒店召开。该论坛会议旨在报告新发现、讨论新想法、为离子通道研究者的交流和合作创建平台。本次论坛邀请了五位国内资深离子通道科学家和三十多位离子通道领域的年轻科学家,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畅谈当今国内外离子通道领域发展趋势和合作机会。
2016年5月13-15日的北京主办了神经损伤给与修复分会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及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调控国际高峰论坛(北京)。会议期间将邀请8位国内外院士、12位国内外专家进行大会报告及学术交流,主要内容:(1)意识障碍病的脑网络及神经调控治疗研究;(2)生物3D技术与脑损伤的神经再生修复研究。(3)脑损伤的精准医疗救治技术研究。参会人员300余名。
2016年6月30-7月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宾馆顺利召开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承办。年会特别邀请到段树民院士、加拿大Roger S.Mclntyre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申勇教授及清华大学的钟毅教授,围绕“精准医疗”进行了主题演讲。本次学术会议在全国精神病学领域的学术会议上首创“青年科学家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岳伟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陈剑华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柯晓燕教授分别对各自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演讲。会议同时沿袭了本学会一贯的主题讲座、博士论坛、专题论坛、以及会议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对于精神疾病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长程精准管理等临床问题的学科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论文投稿共246篇,评选出大会“优秀博士论文奖”5名,大会“论文优秀奖”名,大会“优秀壁报论文奖”18名。全国参会代表约500名,极大推进了精神神经领域的科研与临床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2016年11月26日-27日在福州举行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首届学术会议暨成立大会”。会议期间举行了第一届委员会会议,就本分会工作开展方式、发展计划、合作共赢模式进行了热烈讨论,达成“以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优势,促进多方位多模式交流合作”。
分会会议:
2016年9月23日,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运动分会协办的学术研讨会“神经环路的发育和功能”在复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的Jianhua Cang教授,芝加哥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Wei Wei,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David A. Feldheim教授,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Zhigang He教授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各位专家都分享了前沿的学术进展和科学话题,围绕解析大脑功能结构,探索神经环路机制,破解神经疾病难题,开发视觉仿生材料等展开热烈的讨论,同时也为听众带来一场精彩的科学盛宴,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并且激发了与会者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2016年11月2日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召开“2016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暨十院精神神经科学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精神和神经科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包括美国匹兹堡大学Colleen A. McClung副教授、美国西奈山医学院Scott JRusso副教授、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韩明虎副教授。论坛吸引了精神神经领域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等100余名前来学习、交流。会议以精神神经病学研究为主题,就国内外最新的精神神经领域预防控制、早期诊断与干预策略等领域问题进行讲座,为进一步规范精神神经学科诊断治疗,加强学术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论坛不仅营造了学术交流的氛围,更为精神临床医务工作者、学者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宽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优秀知识成果的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
2016年12月9-11日,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工作会议暨首届“神经发育与再生”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通举行,由南通大学承办。会议邀请20名分会委员进行了学术报告,围绕神经发生、细胞谱系分析、大脑皮层的发育、神经胶质细胞、轴突生长导向、神经环路的形成以及神经损伤修复等科学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委员加深了相互了解,交流了各自实验室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合作打下了基础,其他会议如下:

所属分会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地点 规模 性质
神经胶质细胞 中英神经胶质细胞俱乐部学术研讨会 03.29~04.02 广州 450人 国际会议
感觉与运动 神经环路的发育和功能学术研讨会 09.23 上海 200人 国际会议
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 2016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暨十院精神神经科学论坛 11.02~11.03 上海 100人 国内会议
神经损伤与修复 全国第四届意识障碍论坛 11.04~11.05 广州 100人 国内会议
神经损伤与修复 经颅磁刺激昏迷促醒研讨会 12.09~12.10 北京 100人 国内会议
神经发育与再生 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工作会议暨首届“神经发育与再生”学术研讨会 12.09~12.11 南通 100人 国内会议
神经影像学 认知神经科学多学科交叉论坛 12.10 杭州 60人 国内会议

三、继续教育
2016年7月20 -25日、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分会、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神经干细胞暑期学习班复旦大学枫林校区成功举办。学习班吸引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23个高校和研究所128人报名。
5月和7月在杭州分别举办了两次神经影像学培训班,分为初级入门班和高级班,学员们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并能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四、公益活动
学会连续四年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支持,从上海崇明农村地区开始试点,逐步推广到浙江、江苏、湖北、江西、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成功探索出适合郊县和不发达地区的癌痛防控和救助的“崇明模式”。学会从分别从专家,地方政府,自身,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媒体等不同层面分别开展活动,多角度地推进癌痛防治工作,为广大晚期癌痛患者减轻病痛折磨、降低就医成本,减轻经济负担。今年学会扩展了崇明、陕西延安、甘肃定西和深圳四个点,甘肃省定西市、黑龙江省龙江县,江西省新余市分别建立“癌痛患者救助站”,通过救助站开展癌痛义诊、体检、赠药等医学救助服务和综合性姑息宁养服务。与当地卫生局等政府部门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在政府的支持下,使得活动更加正规和权威,工作推进的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今年设立了微信公众号,1年中注册患者已达1600余人,通过多种方式为这1600人提供远程咨询随访,同时培养患者自我管理的健康习惯。深入病房、癌症康复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举办癌痛知识讲座4次,发放癌痛患者教育读本,加强癌痛知识宣教,提高癌痛患者、患者家属及基层医护人员对癌痛的认识,推广积极、科学的治疗理念,受益达1416人次。另一方面,学会组织专家42人次,进行义诊3次,受益患者739人。为部分癌痛患者开展免费体检和义诊等,为经济条件差的终末期患者适当提供镇痛及增强免疫力药品2680人次,减免了9位患者的治疗费用。 本项目组织医务人员47人次,为癌痛患者免费体检6次,累计受益人数705人次。学会以癌痛规范化病房为抓手,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基层医护人员癌痛规范化诊疗培训系列讲座5次,培训人员近965人次。为基层医疗单位提供癌痛知识在线学习条件,推进规范化的癌痛诊治,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癌痛诊疗队伍,建立地区癌痛防治网络。项目组向各级医护人员累计免费发放国家卫计委《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800余册。
截止目前,全国各类媒体共发布项目相关报道20余次,其中包括网易、今日头条、定西日报、新余电视台、龙江电视台、崇明电视台、崇明报及各服务点政府卫计委网站等诸多全国和地方媒体。

五、决策咨询
目前中国脑计划姗姗来迟,为了促进这个计划的实施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承担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神经科学方向预测与技术路线图》项目,争取为国家出台重大专项贡献一份力量。副理事长张旭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2016年6月28日,项目在临港新城启动,成立了项目领导组、情报组和秘书组。今年,项目重点工作在于广泛调研,项目组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情报部门合作,开展了国内调研和国外调研,采用个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多方位、多领域的对近100位专家进行个人访谈,包括神经科学基础、临床、类脑人工智能和企业。同时采用横向调研和纵向调研,将每期简报寄送给相关院士、专家和领导征求意见,将其意见整理形成下一期简报,如此循环调研。今年完成了大规模的调研,总结出两期项目简报,并在《生命科学》杂志公开发表。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基金委、中国科协、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政协等部门领导的认可。

六、科普宣传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失眠症进行治疗的认知,于2016年3月21日,联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一起策划了“世界睡眠日”科普讲座与义诊活动。讲座后,学会副理事长赵忠新教授组织多位知名专家为大众免费开展睡眠问题的医学咨询。大家热情度更加高涨,纷纷咨询自己或者自已家属的病情。鉴于现场观众的热情,而咨询时间有限,学会还为公众提供了有关睡眠的书籍《睡眠的奥秘与调控技巧》和睡眠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页。里面包括了睡眠障碍评估量表和Epworth思睡量表(ESS),为大家自我诊断提供了科学的标准,方便大家回去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
3月22日,在第20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前夕,由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和功能神经外科、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帕金森病万里行”公益活动正式启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生弟和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孙伯民将领衔专家团队,把瑞金医院的帕金森病诊疗经验从上海传播到相对缺乏该病诊疗经验的地区,普及帕金森病知识,让更多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此活动首站从上海到达安徽铜陵,又走过新疆,举办了“大爱东方”,“丝绸之路健康论坛”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不仅传播了相关帕金森病的健康保健知识,也加强了我学会与地方学会的联系。
在理事长段树民院士的带领下,我学会理事徐富强研究员、胡海岚、方贻儒教授等纷纷作客凤凰卫视,解读百变的大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不同专题的神经科学知识。对大众是极好地的科学普及材料。学会也通过网站和微信等方式发给会员进行传播。

七、其他工作
2016年7月1-7日,我学会携手学会期刊《Neuroscience Bulletin》一起参加欧洲神经科学联合会第十届神经科学论坛,在世界舞台展示我学会的风采。吸引了欧美的生物科技企业代表了解学会,为打开中国市场作准备。
今年,学会与日本神经科学学会联合,推荐了6名优秀的学生参加日本第40届神经科学年会。为我们的青年会员提供更多的奖励福利,拓展见识,开阔眼界。
在互联网+的时代,学会紧跟潮流,在11月份开通学会的官方微信,短短两个月已有近1000人关注。并且学会鼓励分会开通相关专题微信公众号,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建立了公众号“E微创时代”,建立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对外发布健康教育科普知识。

2017年工作计划:
1. 组织举办两年一次的全国神经科学学术会议,搭建神经科学学术交流平台,尽力做出系列的品牌会议;
2. 着力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加强学会内部治理;
3. 探索科普平台的搭建,着力打造科普品牌工作;
4. 继续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神经科学方向预测与技术路线图》项目,并且积极争取更多地建言献策工作;
5. 开展公益活动,做成学会的品牌工作,做好宣传,扩大影响力;
6. 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训班,针对不同层次的会员开展相关的培训班;
7. 组织张香桐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和张香桐优秀会议论文奖的评选活动。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2017年1月13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