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9-26 浏览次数:2176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促进“中国脑计划”顺利实施。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党委组织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展开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广泛合作。
会议简介:
现代高性能战斗机最大的过载值可达+9.0Gz,可持续15~45s,并可反复出现,已超过人体生理耐限。意识丧失(+Gz-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发生率显著增加,成为威胁飞行安全的主要原因。开展航天生理认知工效学研究,探索高性能航空装备对飞行人员的系统影响,特别是从人机工效学的角度,解决航空医学工程的一些关键技术和问题。航天生理认知工效学聚焦飞行员多生理认知负荷与飞行任务关联机理,揭示飞行员生理信号、认知、作战工效三者间耦合关系,创新性地探索航天生理认知工效学理论与工程实现方法,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中国军/民机座舱人机交互设计和作战对抗技能训练与提升。本专题主要提取国内外学者在航空生理认知工效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注册网址:https://socraticlab.com.cn/s?ntwBToWxR
会议日程:
5:00-15:30
吴奇 上海交通大学
Intelligent
aviation medicine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enhancement
15:30-16:00
葛顺楠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Neuromodulation
treatment for Addictive disorders
16:00-16:30
白丽君 西安交通大学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brain age and flight adaptability
Monitoring the awareness in aviation based on the deteciton of brain functional activity
17:00-17:30
郑弋源 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
Airworthiness
Certification and Human Factors
17:30-18:00 丁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Cognitive
Performanc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主持人&报告人:
主持人:
吴奇 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人1)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从事飞行人员作战效能提升航空医学重大问题科技攻关:研究工作瞄准下一代飞机座舱人机交互机理难点与工程实现技术,聚焦军机对抗博弈过程中的人机交互机理,进行重大需求基础性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等杂志上发表16篇第一作者IEEE Trans.汇刊长文,其中5篇代表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IF:11.448)杂志上,SCI他引1575次。获IEEE优秀论文奖和2021年度《电子与信息学报》优秀编委。脑控机械臂获军委源创杯优胜奖。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项中央军委预研基金,1项航天科学技术基金,1项上海脑计划项目,1项航空医学重大问题科技攻关。获上海市浦江人才。任电子与信息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编委。 获邀在《电子与信息学报》上客籍主编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上客籍主编Hybrid Brain-Computer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t System。拟开展强化脑机辅助飞行系统研究,提升飞行人员作战效能。
马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马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报告人:
葛顺楠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外科访问学者,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陕西省科技项目会评专家,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军队省部级重大课题3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主译、副主编专著4部。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Brain stimula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
白丽君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报告人从事飞行人员及无人机操作员的脑认知能力快速评估与认知增强技术攻关。研究工作聚焦个体化脑纹的认知能力评估算法建模,个体化神经反馈认知增强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并在颅脑战创伤诊断与康复预后中得以临床验证。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国际神经创伤学top期刊JNNP(IF:13.56,获专题评述)、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IF: 10.65,封面论文并获亮点评述)、J Neurotrauma(封面论文)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总引4264次,H-index:28),研究成果得到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士等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reviews等的专题评述,相关成果被写入国际现行脑损伤治疗康复指南,并作为行业典范进行临床推广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防科技基础加强计划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参与国家973、基金委重大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等。先后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奖5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5项,著有学术专著5部(其中一部获新闻出版界最高奖项国家出版政府奖)。先后入选陕西省杰出青年、北京市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张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于2002年从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五年制)毕业,之后在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张鑫于2010年9月从香港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自动化所工作,主要工作是围绕脑功能活动检测技术开发成熟的产品进行脑功能信号检测。目前已带领研发团队已完成4个系统的开发,能够检测脑部3种功能信号,可实现在临床或科研两种环境下脑部功能活动信号的连续记录、动态跟踪,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信号的分析研究。其中无创脑血氧监护仪获批为“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本人已申请20余项国内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曾担任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子课题等项目的负责人。
郑弋源 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为因素,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现就职于中国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高级工程师。曾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基础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SCI和EI收录的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此外,还参与编写《简单与复杂系统的人为因素》、《飞机驾驶舱显示控制设计和评价指南》等专著。
丁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从事航天员脑—手系统作业能力、航天服热控与舒适性、飞行员防护与救生、飞行员认知、大型舰船多人协同、人体舒适与作业疲劳评价、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成果已用于“飞天”服和“4代机”等装备型号。近年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支撑计划、“载人航天”子课题等项目20余项目,获得军队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包括人因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 Ergonomics在内的SCI和EI学术论文60多篇,获批发明专利13项,获得国家标准5项,出版个体防护专著1部,主编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