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生,福建福州人。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2年在Science上提出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20多年来在知觉领域刊物发表一系列论文;近年来又在Science、PNAS上发表论文,应邀为Visual Cognition的关于拓扑性质知觉理论的专辑撰写“leadpaper”,就“什么是知觉信息基本表达”的知觉研究的根本问题,向半个多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由局部性质到大范围性质”的理论路线提出挑战,全面系统地发展了“大范围首先的”视知觉拓扑结构和功能层次的理论。先后任“85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求是科技基金会2004年杰出科学家奖。
1927年9月生,浙江慈溪(原余姚)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世纪60年代发现单个电刺激可使幼兔大脑皮层树突电位长时间易化。70-80年代提出了下丘脑及边缘系统参与针刺镇痛的设想并阐明了下丘脑-中脑连接的意义,阐明了下丘脑室旁核在损伤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脑内氨基酸和下丘脑神经肽与心理应激的关系。80年代迄今,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假说,提供了甾体激素以非基因组机制方式分别抑制、促进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分泌和重摄取氨基酸的一系列实验资料并阐明其部分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有关工作已被国际著名内分泌学教科书所引用。
1957年10月生,安徽蒙城人。1982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91年获日本九洲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浙江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发育和功能等研究领域做出系统的创新工作,尤其在胶质细胞信号分子释放机制、胶质细胞对神经环路和突触可塑性的调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在神经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人们对胶质细胞功能的认识。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多次担任973首席科学家。任J Neurophysiol等六个国际杂志编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刊Neuroscience Bulletin主编。
1940年2月出生于辽宁沈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1979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rer.nat.with Summa Cum Laude,优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学者在联邦德国获得的第一个博士学位。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973"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1928年7月生,浙江萧山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自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首先阐明针刺人体一个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进而证明针刺可促进神经系统中分泌出5-羟色胺、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发现改变穴位上电刺激的频率可引起脑中释放出特定的神经肽,若刺激时间超过2小时又可促使脑中产生出CCK等对抗镇痛的物质,每个人针刺治疗效果的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据此原理设计制造出神经刺激仪,可收到镇痛、解痉等效果,还可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治疗。
1927年6月生,浙江永康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系统研究中药延胡索的药理作用,证实左旋四氢巴马丁(l-THP,或罗通定)是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巴胺(DA)受体阻滞剂证实l-THP有镇痛作用外,还发现它具有安定作用。该药已载入国家药典,并收入《药理学》教课书沿用至今,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以l-THP的安定作用为源头,开拓了四氢原小檗碱同类物(THPBs)作用于DA受体的研究领域发现左旋千金藤啶碱(l-SPD)具有D1激动D2阻滞双重作用。这是一种新型的药理作用,恰与当前精神分裂症病因新论点(即大脑皮层前额叶D1受体功能低下,而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相吻合,是第一个双重作用的安定剂,为抗精神病药物研究指出了发展的新方向。经分子药理学研究,提出l-SPD与D1受体相互作用的拓扑图,并证实双羟基-THPBs是目前国际上独有双重作用特性的类型物,其中一个新化合物得到国家发明专利。
1929年11月生,安徽绩溪人。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第四军医大学教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他的神经形态学家的声誉主要建立在其中枢神经系的束路学、终纹床核的构筑学及背根神经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后,鞠躬及其同事在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腺细胞周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神经,经十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这是对目前通行半个世纪以上的体液调节被他的一种挑战。同时,领导了脑对免疫系统调节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之一是证明了催产素是一种免疫激素。
1934年7月生,重庆人。195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对视网膜、外膝体和视皮层神经元的非传统感受野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在视网膜和外膝体神经元的传统感受野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比感受野面积大几十倍的“去抑制区”,并证明这个区的活动对于传递图形的区域亮度和亮度梯度信息起决定性作用。还确定在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周围,也存在一个能调制感受野反应的大区域,将它命名为“整合野”,在详细地研究了“整合野”的时空结构和调谐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感受野“三重结构”的新理论模型,来说明视觉感受野的多种功能。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1966年1月1日出生,湖北省蕲春县人,中共党员。现为海南大学教授、校长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9年和1993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生物结构、功能及多分子事件信息获取方面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创建了具有亚微米体素分辨率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OST)原理和技术,绘制出亚细胞分辨的小鼠全脑三维神经元联接图谱。建立的全脑介观图谱绘制体系已在脑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为研究神经元类型、神经环路和脑疾病模型等提供了重要手段。提出了一种脑功能多通道近红外光学成像方法,检测到视皮层神经活动的快信号。提出了一种时间衬比分析方法,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空间分辨率提高5倍。在光学分子成像领域,观察到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探针存在双光子高阶光漂白效应。构建了多种基于荧光蛋白的分子探针,实现了活细胞中多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并行成像检测。曾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58年9月生,山西平定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982年1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1984年12月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12月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先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拜耳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12月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药物成瘾和记忆机制研究。发现成瘾性药物调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新途径和β-抑制蛋白的核信使功能;揭示成瘾渴求强化和药物成瘾的跨代遗传现象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系统阐述阿片受体信号转导调控机制,发现GRK作用的新模式及其调控记忆的机制;提出记忆提取-消退的受体偏向性信号通路假说和消除成瘾相关记忆的新策略。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1939年9月生,上海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八核苷酸限制酶SfiⅠ,合作鉴定出第二种八核苷酸限制酶NotⅠ的识别特异性还发现了新酶NalⅢ,NlaⅣ和MslⅠ构成了基因工程高产菌株,提高限制酶或甲基化酶产量10-100倍以上开展过创新霉素产生菌质粒的基因克隆。1993年起从事人类基因组研究,主要领域是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1948年1月生,广东顺德人。1973年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197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香港大学教授。
一直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发现了双眼视网膜在其靶区(上丘及外侧膝状体)投射的一些重要规律。开展实验发育学研究,从破坏视觉正常投射后出现的异常投射或代偿投射来研究视觉传导路的可塑性。从可塑性研究发展到视网膜再生研究,是这领域的先驱者。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首次证明成年鼠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长距离再生。近年来,研究各种细胞成分眼内移植或神经生长因子球内注射对视网膜节细胞再生的影响,在6种神经营养因子中,发现只有CNT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视网膜节细胞轴突再生。
长期从事化学战剂中毒及防治的生化机理研究。1931年8月出生,河南安阳人。1954年毕业于第五军医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31年10月1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参加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在中子点火实验和核试验物理诊断等方面作出贡献。70年代中进行我国卫星舱内空间辐射剂量的测量。70年代末率领中国实验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实验,参加的马克杰国际合作组在实验中发现胶子。80年代初领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组参加L3实验及AMS实验等国际科技合作,在实验证实自然界存在三代中微子以及实验测定中间玻色子特性等方面作出贡献。90年代起和我国神经科学家一起推动和组织脑功能成像实验和神经信息学研究,并在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工作。近年来进行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
195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在美国Case-western reserve大学做博士后、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任研究助理,副研究员,在美国Thomas-Jefferson大学任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曾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副所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首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赛诺菲—安万特优秀学者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励。
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质询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离子通道和离子稳态对细胞存活和增殖,以及对神经疾病病理的意义。发现TRPC这类阳离子通道促进神经元存活和突触形成。揭示了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TRPC通道新的功能。对理解脑发育和学习记忆机制, 提供了新的思路。发现阻止TRPC6 蛋白的降解,保护神经细胞。提出阻止降解TRPC6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新策略,为治疗脑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发现TRPC3参与人卵巢癌的发展。TRPC6参与人食道癌和人胶质瘤的发展。提示TRPC3/6有可能作为肿瘤治疗新的靶点。在系统的基础研究中的发现,成为开展进一步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Nature Neuroscience, J. Cell Biol., J. Clin. Invest., J. Natl. Cancer Inst.,J. Neurosciece等期刊上发表。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参编著作1部。已培养博士生16名、硕士生3名、博士后3名。应邀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并作报告15余次。
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太仓。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首次证明来自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的纤维末梢与大脑皮层快锥体束神经元有直接突触联系证明刺激猫十字沟旁4区及6区皮层可在快传导的网脊神经元上引起单突触反应,证明猫肌肉I类传入纤维的传入冲动可以兴奋运动皮层中大多数锥体束神经元在灵长类动物上证明,用短方波刺激运动皮层所引起的锥体束的D和I反应是同一些传导快的锥体束神经元重复放电的结果,修正了传统的观点证明针刺或电刺激外周神经可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脊颈束神经元或其他背角神经元的反应,抑制作用的强弱与针刺部位和痛源之间的神经节段性关系有关。
1941年10月生,浙江镇海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1982年获日本国立生理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复旦大学教授。
应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染色技术,并与药理、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不同侧面对视网膜中信息传递的调控在几个层次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水平细胞所接收的光感受器信号及其相互作用方面作出了新发现,修正了传统的观点和合作者首先报道视杆-视锥间电耦合因背景光而增强,在国际上被列为80年代视网膜研究中的突出成果率先发现了视锥信号在暗中受到压抑的新现象,并对网间细胞及几种神经调质的参与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200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1955年7月生,广东台山人。1977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200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河北正定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1946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被世界生理学界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1945年10月生,北京人。196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主持了国家“九五”至“十一五”脑血管病外科治疗课题。首次发现切除巨大动静脉畸形(AVM)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时间窗,并成功切除巨大AVM。攻克复杂动脉瘤手术关键技术,采用动脉瘤标本研究其形成与破裂机制。在国内推广规范化的脑出血外科技术,降低死亡率,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首次经脑出血手术标本证实淀粉样变发生率,为脑出血早期鉴别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国内率先建立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完成了神经外科手术从脑解剖保护向脑功能保护重大转接。曾任国家神经系统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1961年8月生,江苏宜兴人。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4年获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系统性地研究了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发现了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等新的痛觉信息调控系统,为临床镇痛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发现了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中阿片受体亚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吗啡镇痛耐受的相关性,拓展了受体复合体功能及药物研究方向。发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GF13)通过稳定微管调控神经元和大脑的发育,阐明了FGF13基因缺陷造成智力障碍的机理。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等。
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原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领导的实验室是我国分子药理学受体研究的主要单位。在国内领先开展阿片受体及其亚型高选择性配体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独创设计的研究成果-阿片μ受体高选择性激动剂羟甲基芬太尼是国际承认为最好的μ受体激动剂之一,此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最近,对羟甲基芬太尼的几个立体异构体合成并比较了它们的镇痛、μ受体亲和力、选择性差异、对动物产生机体及精神依赖,发现其异构体F9209、F9204为当前μ受体选择性最高激动剂。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阿片受体的分离纯化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是国际上纯化成功的少数单位之一。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生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教授。
高天明教授,国家高端人才,南粤百杰,获得首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赛诺菲—安万特优秀学者奖。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Pharmacol Res 及Neurosci Bull副主编、精神健康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重大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神经保护及抗抑郁的研究。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及滚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 Med、Nat Neurosci、Neuron、JCI、NatCommun、Mol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PNAS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被引用4000余次,研究成果入编14部神经科学及精神病学国际权威专著。培养的博士中,获国家高端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3人、国家优青1人、广东省高端人才3人、全国优博论文奖1人、全军/广东省优博论文奖5人。
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省南通市人。1980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98年获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南通医学院院长,南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研究,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教科书;发明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北廊坊大城人。1962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临床神经病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通过对300余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学及25例尸体解剖资料进行研究,发现GBS不仅存在着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病变,尚有以急性原发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为特征的病理改变,命名为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AMAN),是GBS的一种新的亚型。采取700余份标本,经过千余次的培养,从病人粪便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并利用该菌及菌体成份脂多糖诱发出AMAN的动物模型。上述研究于1994和200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十年来,带领课题组致力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有关论文130余篇。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省双峰县人。1956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从事药理研究工作近50年,是我国抗肝炎药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多种新药的主要发明者之一,在我国首先开辟肝脏生化药理学研究领域,对肝细胞损伤与修复、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及其生物学意义、自由基损伤与抗氧化剂等进行研究,创建了多种国内外没有的动物模型。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先后研制成功我国首创的两种治疗慢性肝炎新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商品名百赛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研制成功治疗多种神经肌肉疑难疾病的灵芝孢子粉注射液,生产和使用已30余年。并在对五味子等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中成就突出,先后获国家发明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当代药理学》一书。在国内外申请注册发明专利15项,是主要发明人之一。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北省宜昌市人。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首先开展了火器性神经损伤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及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研究。研制了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并应用在临床,取得满意效果。首创脊髓后根切断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错接率的定量观察。首创形状记忆合金棒治疗脊柱侧弯;第一个研制成功国产CPM机。首先采用微波热疗治疗骨肿瘤。首先利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进行长骨再生实验研究;国内最先建立冷冻干燥骨库。在再生医学方面,研制成功以软骨细胞外基质(ECM)为材料及结构仿生的支架,复合种子细胞修复软骨已成功应用给临床效果满意。先后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2项。2008年被评为一代名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10年1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发表论文380余篇,编著专著17部。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省无锡市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1959年获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5月退休。参加过研究火箭推进剂和除莠剂等毒性,主持研究成功神经性毒剂预防片(85号),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研制的盐酸二氢埃托啡,是我国研制成功并获批准生产的第一个麻醉性镇痛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进行了华南马尾杉活性单体新药福定碱的药理研究,发现其选择性真性胆碱酯酶抑制作用,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阿片类戒毒药物的研究,研制成防复吸药国产纳曲酮。200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荣获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主编《新药评价概论》(1989年初版,1998年再版)。著有《漫说科教》(2004年)、《美兮 九州景》(2009年初版,2011年再版)、《壮哉 中华魂》(2012年)、《百年纠结》(2016年)。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省杭州市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原苏联医学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长期致力于探索精神病防治方法,首创并建立农村精神病家庭社区防治模式。上世纪60年代建立我国最早的精神病生化实验室,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电针治疗等生化机理;80年代指导多种精神药物开发,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90年代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同民族酒瘾者,除ALDH多态外,还有ADH多态不同类型。发表论文170余篇,被SCI收录19篇。主编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第一、二、三、四、五版,先后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授予国外院士称号。2013年9月荣获北京大学第三届蔡元培奖。2013年12月获北京大学2013年度国华杰出学者奖。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东省潮阳县人。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会主任。2000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曾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现任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主编。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中草药内作用于神经系统有效成份的开发及作用机理研究。以主要药理研究参与者完成的研究项目共获国家级科技奖7项。始于1982年主持研究成功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石杉碱甲(huperzine A),是迄今从植物内发现的最独特的高效新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优于国际上目前正在开发的同类药。通过结构改造与活性关系研究,发现新化合物“ZT-1”,已在欧洲完成及国内进入Ⅱ期临床验证。对石杉碱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发现它有保护神经细胞新作用靶点,阐明它的保护神经细胞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基因表达。有关石杉碱甲的研究已在国内及国际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系列地发表了62篇论文。5次受特邀在国际学术大会分会上作石杉碱甲及植物内有效成分研究专题报告。应四家国际著名期刊主编特邀,撰写了4篇石杉碱甲的研究综述。1987至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美国南伊利诺以斯大学医学院及芝加哥洛约勒大学医学院开展合作研究。参与编写初版及修订版研究生教材“基础神经药理学”。已在国际及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8篇。研究成果已获国内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二项,欧共体专利一项。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市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历任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中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第六届、七届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四、五届召集人;中国药典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第八、九届执委。
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86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在新药研究方面还主持研发了“痰热清注射液”、“苁蓉益智胶囊”、“脑栓通胶囊”等品种。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1999年主持了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被科技部聘为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近年来还承担着国家863项目“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规范及指导原则的研究”;北京市教委的“新医药学科群”研究工作及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编写工作。主持了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为我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做着积极的贡献。
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10月被中国标准化协会授予“标准化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医药界首位获此殊荣的专家,2015年1月以《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先后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2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已培养医学博士65名,出站博士后28名,其中2名博士荣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励。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省烟台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及流行病学调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突出成就。50年代,在我国开展脑血管造影新技术,提高了颅内病变的确诊率;1965年出版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70年代,在国内开展了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脑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巨大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的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形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均有新建树。80年代以来,他潜心研究脑干病变和脊髓内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的两项课题,其中对“脑干和脊髓的可塑性”,“脊髓缺血预适应”,“大型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引发延髓的正常灌注压突破现象”等作出临床理论性的总结。这两项研究从病例数量,手术方法及所得结果诸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曾领导完成全国6城市及22省市自治区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信息。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科研成果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发表论文300篇,专著20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神经外科专业人才。王忠诚教授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治学严谨。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由于他对国际神经外科领域的贡献,2001年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颁发荣誉勋章;200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福建莆田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198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外科任Fellow。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和上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院院士。
已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35人,硕士生40人。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主编专著7本。任美国《NEUROSURGERY》、欧洲《NEUROSURGICAL REVIEW》和日本《NEUROLGIA MEDICO-CHIRURGICA》杂志国际编委。国外多本杂志审稿专家。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90、1995、2009、2014),省部级一等奖五次,光华医学奖(1997);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7),上海市科技功臣(2011),华夏医学奖(2013)等奖。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8),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等荣誉称号。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九、十、十一届)。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官方杂志2011年度人物。获2015世界神经外科联盟荣誉奖章和奖状。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浙江临海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33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发现静息肌肉被拉长时产热增加,这发现被称为“冯氏效应”在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方面,在1936-1941年间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研究,成为国际公认的这一领域的先驱者。在神经肌肉间营养性关系方面,带领合作者发现了鸡慢肌纤维去神经后肥大的现象,并对阐明神经如何决定肌纤维类型的机制作出重要贡献。晚年带领学生开展了中枢突触可塑性的研究。
男,1953年7月生,北京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1986年获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学和各类组学的研究。揭开了困扰人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之谜;发现了得到国际公认的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命名的新遗传病并成功对其致病基因进行了定位;发现了怀孕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可增加胎儿以后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和证实了多个精神疾病易感基因。曾任首届世界转化医学学会主席,东亚人类遗传学联盟主席。被聘为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副主编,Human Molecular Genetics等十多种国际杂志的编委。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申请和已获授权专利20多项。曾获国内外多项科技奖项。201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1966年生,籍贯安徽,本科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药物依赖性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蒲慕明教授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和高级研究员。蒲教授于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年于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获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在74至76年间在美国普度大学生物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在76至85年间先后担任美国加州大学艾文分校医学院生理和生物物理系助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其后于85至88年间任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系教授、88至95年间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96至00年间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系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在2000年起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讲座教授,02至07年间并担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 目前为该校Paul Licht生物学杰出讲座教授。从1999年起蒲教授也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和神经可塑性研究组组长。从2014年起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包含二十院所研究人员的脑科学和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1966年9月生于浙江省鄞县(现鄞州区)。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于199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组建实验室,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嘉里理学教授,高等研究院资深学人,生命科学部讲座教授。
张明杰教授致力于神经信号传导及对细胞极性起调控作用的蛋白的结构功能的研究。其研究拓展了对神经发育及信号传导等基础生物学问题的理解,对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神经系统紊乱疾病、遗传性耳聋及失明)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张教授在权威期刊发表过150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包括多篇《Cell》、《Science》等顶级杂志上发表,其研究在分子神经科学领域备受瞩目。多次接受表彰(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获聘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担任多个国际刊物和学术组织的编辑、编委或理事,在2011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明杰教授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十多名其培育的学生已在世界各地拥有独立科研队伍。
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浙江临海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33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发现静息肌肉被拉长时产热增加,这发现被称为“冯氏效应”在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方面,在1936-1941年间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研究,成为国际公认的这一领域的先驱者。在神经肌肉间营养性关系方面,带领合作者发现了鸡慢肌纤维去神经后肥大的现象,并对阐明神经如何决定肌纤维类型的机制作出重要贡献。晚年带领学生开展了中枢突触可塑性的研究。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789号均瑶国际广场8楼E3
邮编:200032
邮箱:office(at)cns.org.cn
电话:021-64081027
综合 chenjing(at)cns.org.cn 021-64081036
学术 fulu(at)cns.org.cn 021-64081035
会员 zhangjihui(at)cns.org.cn 021-64081037
科普 wangnana(at)cns.org.cn 021-64081036
外事 lichao(at)cns.org.cn 021-64081037
宣传 zhangyige(at)cns.org.cn 021-64081035
财务 treasurer(at)cns.org.cn 021-64081050
© Copyright 2017-2023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