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姓名 | 研究方向 | 所在单位 |
---|---|---|---|
1 | 王以政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
2 | 王晋辉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3 | 何 成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4 | 张永清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5 | 陈楚侨 | 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研究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6 | 贺 永 | 基于神经影像的人脑连接组学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7 | 胡海岚 | 系统神经生物学 | 浙江大学医学院 |
8 | 丘小庆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四川大学 |
9 | 李葆明 | 高级神经生物学 | 复旦大学 |
10 | 唐世明 | 高级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11 | 江 涛 | 神经营养因子相关受体及其相互作用 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12 | 李 武 | 视觉认知与学习的脑机制 | 北京师范大学 |
13 | 李晓明 | 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 | 浙江大学 |
14 | 陆 巍 | 神经生物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15 | 毛 颖 | 负性共刺激分子"B7-H4"在脑胶质瘤干细胞免疫逃逸中的机理研究 | 复旦大学 |
16 | 徐天乐 | 细胞神经生物学 |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 |
17 | 李 和 | 细胞神经生物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18 | 鲍 岚 | 细胞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19 | 陈建国 | 细胞神经生物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20 | 时 杰 | 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与防治 | 北京大学 |
21 | 舒友生 |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信号处理机制 |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
22 | 李云庆 | 细胞神经生物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23 | 吴志英 | 神经病学 | 复旦大学 |
24 | 丁玉强 | 发育神经生物学 |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
25 | 徐富强 | 病毒学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数学研究所 |
26 | 袁增强 | 神经病学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27 | 张云武 | 老年痴呆症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 厦门大学 |
28 | 阴正勤 | 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29 | 陈 军 | 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30 | 张玉秋 | 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 | 复旦大学 |
31 | 刘景根 | 神经药理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32 | 罗敏敏 | 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
33 | 王建枝 | 神经病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34 | 高天明 | 神经生物学 | 南方医科大学 |
35 | 李 涛 | 神经生物学 | 四川大学 |
36 | 张 旭 | 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
37 | 孙凤艳 | 神经生物学 | 复旦大学 |
38 | 马 兰 | 神经生物学 | 复旦大学 |
39 | 何士刚 | 神经生物学 |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40 | 徐 林 | 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41 | 韩世辉 | 认知心理学 | 北京大学 |
42 | 刘 嘉 | 认知心理学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43 | 罗跃嘉 | 认知心理学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44 | 翁旭初 | 认知心理学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45 | 董 奇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46 | 顾晓松 | 细胞神经生物学 | 南通大学 |
47 | 吉永华 | 神经生物学 | 上海大学 |
48 | 贺 林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49 | 陆 林 | 神经精神药理学 | 北京大学 |
50 | 毕国强 | 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51 | 余 聪 | 知觉学习的心理物理学机制 | 北京师范大学 |
52 | 陈 忠 | 神经精神药物药理学 | 浙江大学 |
53 | 王 伟 | 胶质细胞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 | 华中科技大学 |
54 | 罗振革 | 发育神经生物学 |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55 | 镇学初 | 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56 | 张志珺 | 临床精神病学和生物精神病学 | 东南大学 |
57 | 彭小忠 | 神经发育与神经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 中国医学科学院 |
58 | 刘 力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59 | 胡 刚 | 神经精神药物药理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60 | 王佐仁 | 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
61 | 袁小兵 | 发育神经生物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62 | 黄志力 | 系统神经生物学 | 复旦大学 |
63 | 赵春杰 | 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 | 东南大学 |
64 | 熊志奇 | 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
65 | 王 韵 | 神经生物学 | 北京大学 |
66 | 方 方 | 神经生物学 | 北京大学 |
67 | 杜久林 | 系统神经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
68 | 招明高 | 神经药理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69 | 朱心红 | 抑郁症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 | 南方医科大学 |
70 | 于 翔 | 细胞神经生物学 | 北京大学 |
71 | 杨振纲 | 神经干细胞神经发育 |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
72 | 李澄宇 | 系统神经科学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
73 | 蒋 毅 | 人类视知觉研究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74 | 赵 晨 | 视网膜变性疾病 | 南京医科大学 |
75 | 徐文东 |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中枢可塑性 | 复旦大学 |
76 | 夏 昆 | 神经精神等重大疾病的遗传学基础 | 中南大学 |
77 | 杨清武 | 神经病学 | 第三军医大学 |
78 | 仇子龙 | 自闭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
79 | 沈 颖 | 运动和精神疾病的小脑调控机制 | 浙江大学 |
80 | 王延江 | 神经病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81 | 许 琪 | 重性精神疾病发病机制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82 | 禹永春 | 发育神经生物学 | 复旦大学 |
83 | 吕海东 | 视觉认知神经科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84 | 焦建伟 | 脑发育与疾病机理研究 | 中科院动物所 |
85 | 王伊龙 | 神经病学 | 首都医科大学 |
86 | 郝峻巍 | 免疫炎症与神经系统疾病 | 天津医科大学 |
87 | 孙衍刚 | 痒觉信息处理的神经环路机制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88 | 蔡时青 | 衰老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89 | 毕彦超 | 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90 | 姜长涛 | 鞘脂神经酰胺与代谢性疾病 | 北京大学 |
91 | 谌小维 | 系统神经科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92 | 曹 鹏 |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
93 | 李毓龙 | 神经生物学 | 北京大学 |
94 | 杨玉超 | 面向类脑智能的忆阻神经形态器件 | 北京大学 |
95 | 鲁伯埙 | 神经变性病 | 复旦大学 |
96 | 薛 天 | 视觉神经系统的生物医学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97 | 唐亚梅 | 脑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 中山大学 |
98 | 明 东 | 神经工程 | 天津大学 |
99 | 张 晨 | 神经生物学 | 首都医科大学 |
100 | 张 智 | 感觉与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01 | 徐宁龙 | 感知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102 | 张 蕾 | 人工神经网络的记忆机制 | 四川大学 |
103 | 陈万金 | 神经遗传病 | 福建医科大学 |
104 | 章小清 | 神经发育与神经再生 | 同济大学 |
105 | 姚红红 | 神经药理学 | 东南大学 |